护工陈阿姨的故事

添加时间:2021-04-02 13:42:16

来源:

浏览:

  总理说:“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1000元。”

  

  虽同在一个蓝天下,但由于城乡区别、族群区隔,我们对这六亿人的生存状况是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的。

  

  由于母亲住院,我与护工陈阿姨接触后,好像城乡隔离之墙裂开了一道缝隙。

  

  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这六亿人中的成员,看到了镶嵌在城市最底层、最边缘、最艰辛的族群。

  

  这些为了讨生活,背井离乡,漂泊在城市边缘的族群有多艰辛?

  

  爹不知,娘不知,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

  

  图片祸从天降2020年11月21日,我在母亲家里。

  

  扑通!一声闷响,母亲大喊一声:“朱健!”

  

  我的头,顿时就炸裂了。

  

  我知道,最担心的事情降临了。

  

  为防范老母亲发生摔跤的意外,我已小心到把母亲所有的拖鞋,都藏了起来。

  

  怕什么,来什么。

  

  偏偏她还是穿着已经藏起来的拖鞋,自己把自己绊倒了。

  

  看着那双“作孽”的拖鞋,和摔倒在地上的母亲。

  

  我那窝火、抱怨、愤怒的气话,情不自禁,全都喷泄了出来!

  

  救护车将母亲送到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拍片的结果是:大腿骨折。

  

  一个无情、冰冷的现实,又摆在了面前。

  

  母亲:八十八岁+老年痴呆+大腿骨折。

  

  此时,我心里只有无奈、担忧、焦虑,甚至惶恐。

  

  2020年初,母亲曾患病卧床痛苦了两个月,我也尝够了当妈妈“护工”的艰辛。

  

  所以,妈妈住院的当天,我们便向医院购买了“一对一”的护工服务。

  

  护工,这只是台面上好听的“称谓”或名称。

  

  实际上,这是比“使唤丫头”还难干的苦差事。

  

  护工要二十四小时伺候病人,给病人端屎、端尿、擦身、洗脸、洗脚、喂饭、喂水。

  

  这是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朝不保夕,无保障的工作。

  

  这苦差事,城里人,甚至农村的年轻人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上海十几万护工,大都是40多岁到60多岁低文化的农村大妈。

  

  医院分派来了护工陈阿姨。

  

  陈阿姨满脸的憨厚、淳朴,黝黑透红的脸颊,印烙着岁月刻下的劳苦沧桑。

  

  陈阿姨说,她是江苏宿迁泗阳县人,五十四岁,家有四口人。

  

  她家有九分田地,种一年小麦扣除农药、化肥、人工等各种成本后,挣不到一千块钱。

  

  种一年地,挣不到一千块钱?

  

  这不就是报告中,所提到的六亿人中的一员吗?

  

  而且,她还是六亿人中垫底的。

  

  所以,二十年前,她就来上海做护工了,她丈夫在上海郊区做保安。

  

  只有这样,日子才能过下去,才能供得起女儿、儿子读书。

  

  一滴水,见太阳。

  

  陈阿姨作为六亿人中的一员,她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生存状况呢?

  

  图片陈阿姨在给母亲喂水图片午夜的电话妈妈住院的第四天,曾经给上海申花足球队国际球星登巴巴主刀的名医陈舰主任,亲自给母亲做了手术。

  

  手术很顺利。

  

  手术后的第二天,陈阿姨就对我们家人说,你们已经辛苦好几天了,这里有我在,你们放心好了,就将我们家人全都催回了家。

  

  凌晨四点,我的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一个座机号码,我的心怦怦跳,忐忑不安。

  

  但,还是抖抖索索地接了电话。

  

  果然,是医院护士打来的电话。

  

  护士核实了我的身份后,告诉我老太太又哭又闹,影响到其他病人的休息,需要我去医院配合。

  

  谢天谢地,不是噩耗,我那颗悬在嗓子眼上的心也放下了。

  

  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母亲睡着了。

  

  陈阿姨见到我,轻轻地说:“老太太做完手术,麻醉效果消退后,会疼痛、烦躁,再加她脑子不清楚,没有自控意识,喊一喊也很正常。”

  

  随后,我问陈阿姨:“医院发的安定药,你没给老太太吃吗?”

  

  陈阿姨说:“没有,安定药吃多了会对老太太脑子不好。”

  

  虽然,只是几句平常话。

  

  这哪是一个原素不相识的农村大妈说的话,这完全是自家人的悄悄话。

  

  当我向母亲病房的病友道歉时,病友纷纷说,你们请的陈阿姨特别有耐心,一晚没睡觉都在哄老太太。

  

  我对这位农村大妈,有了非常好的印象。

  

  图片陈阿姨在跟母亲交流图片无法面对“脑残”的妈妈清晨,我到了医院。

  

  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床头前挂满了镇痛、消炎的吊瓶,身上插着各种管子。

  

  为了防止她乱抓这些管子,医院按规定将她双手束缚在床边。

  

  母亲见了我,又哭又喊,说:“儿子快跑,他们已经抓上我了,后面还有人在追你,你快跑,别让他们抓上你!”

  

  我是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睿智的母亲,变成了“脑残”的妈妈。

  

  我那个心疼和不忍,也随之变为满脑的焦虑和心碎。

  

  我手足无措,傻傻地不知道怎么去平抚、安慰哭闹中的妈妈。

  

  陈阿姨把我推到一旁,她俯下身子,拿着纸巾,擦拭着妈妈的眼泪,并轻轻地说:“阿婆,你不要紧张、不要喊,你儿子已经把坏人打跑了,过一会,你儿子就来救你。”

  

  陈阿姨转过头又安慰我,你不要担心,我干了20年,见过太多的病人。

  

  老人摔了之后,受到了惊吓,又突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会有些幻觉,过段时间就会好的。

  

  陈阿姨凭着一颗善良的心,让“脑残”的妈妈听懂了她善意的谎言。

  

  同时,还要安慰我焦虑、无奈、破碎的心。

  

  一个农村大妈,用走心的“谎言”,贴近了母亲的心,此时的“谎言”比我这个木讷的儿子管用一百倍。

  

  图片母亲图片午夜的微信母亲意识的障碍,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次生问题。

  

  虽然她住医院已多日,可她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断了腿、上了导尿管。

  

  每天只要醒来,她就吵着要去上厕所。

  

  我们给她解释了上万遍:“你的腿断了,有导尿管,不用上厕所。”

  

  前一分钟,她听明白了;后一分钟,她又吵着要上厕所。

  

  二十几天过去,为了防止尿道炎,医生要求去掉导尿管。

  

  可她穿着纸尿裤,死活尿不出来。

  

  活人,真让尿给憋住了!

  

  尿尿真成了母亲的大难题,也成了我们焦虑的痛点。

  

  陈阿姨按照护士长的指点,从凌晨开始,慢慢地给母亲揉肚子,并不断地换热毛巾,搞出滴水的声音诱导母亲自己尿尿。

  

  时间,一点点过去。

  

  陈阿姨一遍一遍地检查母亲的尿垫,一遍一遍地失望的摇头,我们只能一遍遍失望的叹息。

  

  到了晚上,母亲的肚子鼓涨了起来。

  

  护士建议说:“不行就再上导尿管吧。”

  

  陈阿姨说:“让她再试试。”

  

  陈阿姨不断地换热毛巾,不停地给母亲慢慢地揉肚子。

  

  很晚了,我们家人按照医院的规定得离开病房了。

  

  临走时,告诉陈阿姨:“算了,就上导尿管吧,你也可以早点休息。”

  

  陈阿姨说:“你们先回去,她再做最后的努力。”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失望沮丧的心情,回到了家里。

  

  午夜二点,陈阿姨发来了一条微信,一共八个字:“老太太已自己尿了图片。”

  

  此时,陈阿姨短短“八个字”的微信,真是特大的喜讯!

  

  她还加了一个图片,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图片的表情包,也十分贴切。

  

  乡村小学五年级的陈阿姨,信息表达准确、及时,胜过漫不经心的大博士。

  

  一个尿尿的信息,带来了像中了头彩般的喜悦。

  

  没有对母亲牵肠挂肚的情感,没有煎熬的期待是体会不到的。

  

  一个农民大妈,一个卑微的护工,用默默无闻、不声不响、熬到半夜的辛苦,帮助老妈妈解除了痛苦。

  

  我们虽然爱母亲,但与陈阿姨相比,坦白地说,我们是只说,没有做;动嘴,没动手。

  

  最后的关头,甚至动摇,想放弃,想投降。

  

  图片康复医生在给母亲做康复治疗图片首长命令你吃饭母亲手术后卧床多日,加上其它综合原因,开始厌食,一吃就吐。

  

  医生给母亲配了药、又挂了瓶,但仍没有太大的改善。

  

  吃饭,成了母亲一个新的难题。

  

  令我最痛苦和无法接受的现实是,母亲的大脑像乱了码的程序。

  

  混乱,颠倒,错位,甚至不可思议。

  

  她是当下的事记不住,但70年前,当兵的事全浮出。

  

  陈阿姨很用心,为了让母亲能吃饭,她用“变身”术带着母亲穿越到70年前。

  

  她煞有其事地对母亲说:“我是司令员派来的,首长命令你,要把这碗稀饭,吃下去!”

  

  意识混乱中的母亲,也居然信以为真,服从命令。

  

  见到陈阿姨端上来的饭,母亲条件反射就想吐,告诉陈阿姨,她实在咽不下去。

  

  陈阿姨说:“你是党员吗?党员是最勇敢的,就要咽下去。”

  

  母亲皱着眉头,哭丧着脸,掉着眼泪,咽下了第一口。

  

  “好样的,党员真勇敢!”陈阿姨马上就鼓励和夸奖母亲。

  

  母亲咽了两口后,乞求着陈阿姨说:“只吃三口,行不行?”

  

  陈阿姨说:“司令员命令,党员要带头,最少吃十口!”

  

  看着母亲像幼儿园小孩一样,哭抹着眼泪向我求救。

  

  我实在不忍心看着眼泪汪汪的母亲,像幼儿园小孩,可怜兮兮被管束的样子。

  

  我就到病房外的走廊去了。

  

  但在走廊里,我仍能听到陈阿姨命令的声音。

  

  必须完成任务,还有最后五口……,最后一口。

  

  最后,陈阿姨还跟真的一样,大声说:“报告司令员,任务已经胜利完成。”

  

  那些天,陈阿姨就是用她的土办法、野路子。

  

  时而连蒙带唬;时而花言巧语;时而真真实实;时而虚虚假假。

  

  十八般武艺,不停来回切换上阵。印证了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个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农村大妈,用她的智慧,解决了连医生都十分棘手的母亲吃饭的难题。

  

  生存的智慧,是苦难逼出来的!

  

  这只有在农村最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被碾压过、挣扎过的人,才能有这种最顽强、最接地气、最智慧,甚至以毒攻毒的生存能力。

  

  在安逸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多大的官,多高级的大教授,打死也不会有这种智慧。

  

  因为,八股的标准答案,温室的生存环境,限制了坚韧的生存智慧。

  

  陈阿姨真是绝了!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图片陈阿姨在给母亲喂饭图片小燕子为了日后康复,朋友建议母亲就是躺在床上,也要多动,唱唱歌也行。

  

  母亲清醒的时候,陈阿姨让母亲唱歌。

  

  母亲说,她小的时候就会唱评弹,退休后是老年合唱团的。

  

  但是现在歌词都记不住,忘了。

  

  陈阿姨热情地说:“我带你唱。”

  

  真要唱了,陈阿姨又为难了。

  

  她说,她在农村长大,只会唱几首歌,而且还唱不好。

  

  妈妈说:“没关系,你先唱一遍,我就能慢慢地想起歌词来。”

  

  陈阿姨唱的第一首歌,是古老的童谣“小燕子”,陈阿姨五音不全,并掺杂着苏北土话。

  

  这“小燕子”,确实是土得掉渣的农村“小燕子”。

  

  陈阿姨农村的“小燕子”,刚“飞走”,母亲记忆里的“小燕子”,就被唤醒了。

  

  同房的病友都夸母亲唱得好。

  

  陈阿姨,领唱的第二首歌,是“东方红”,第三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母亲毕竟曾是老年合唱团的,所以三首遥远年代的老歌,唱得是有板有眼。

  

  在病友们的夸奖下,她依稀找到了以往青春、芳华、自信。

  

  三首老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然后,母亲追问陈阿姨还会唱什么歌,给她起个头。

  

  陈阿姨想了半天说,她还会“大海航行靠舵手”、“闪闪的红星”。

  

  陈阿姨帮助母亲捡回了五首老歌的记忆。

  

  一个善良的农民大妈,用她那朴实、笨拙的嗓子,五音不全的纯真呐喊,唤醒了母亲丢失的记忆,点燃了母亲快乐的时光。

  

  但谁能想到,母亲这一唱,这一乐,“脑子”却刹不住车了,“嗓门”也关不住了。

  

  几次半夜,她不分时辰地唱起了“小燕子”。

  

  次日,我只能向同室病友道歉。

  

  母亲在旁边听到了,居然哭得像泪人一样稀里哗啦的。

  

  委屈地给我说,她没有半夜唱“小燕子”。

  

  陈阿姨又是给老太太抹泪,又是安慰她。

  

  然后,又帮母亲打圆场,哄着她说:“是病友梦游了‘小燕子’,他们冤枉了你。”

  

  一日,母亲脑子完全清楚的时刻,我给她讲述了她半夜唱“小燕子”的全过程。

  

  她听后,非常惊讶,认为自己所作所为太荒唐!太不可思议!

  

  然后,真诚地向病友一一道歉。

  

  之后,她一脸严肃认真地对我说,她这样错乱、颠痴、没有尊严地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母亲,也是我们,戳心窝的最大的痛!

  

  腿断了,可以接。

  

  可这无解的老年痴呆,怎么办呢?

  

  图片陈阿姨与母亲在一起图片打工为了梦想跟陈阿姨接触多了,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陈阿姨说,她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多年,又在上海干了二十年的护工。

  

  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生活经历,使她真切地看到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最大差别。

  

  这就是:医保、退休金。

  

  陈阿姨说,二十年里,她护理过几百个病人。

  

  城里人有医保,这多么幸福呀。

  

  农村人没有医保,一人得了重病,全家立马陷入绝境,掉入贫穷的深渊!

  

  农村人也没有退休金,60岁后,政府每月给100元养老补助费。

  

  在上海,100元钱能干什么?也就是三个盒饭。

  

  陈阿姨直观的感受,道出了“医保、退休金”这五个字的真核:这是城乡最实质的差别!这是生活最低的安全线!这是做人最后尊严守望!

  

  陈阿姨说,她的命不好,投胎到了农村。

  

  孩子们如果再当农民,只能继承贫穷的噩梦。

  

  国家,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梦!阿姨,有一个现实的母亲梦!

  

  她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绝不让孩子们再当农民!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二十年,她把所有打工挣的钱,都投入到赡养老人和教育孩子的方面。

  

  她清楚地记着,来上海打工的第一年,她挣了6000元。

  

  临回老家前,特地在上海给婆婆买了一对金耳环。

  

  她说,她在上海伺候病人,婆婆在老家伺候孩子,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

  

  她要用打工挣的钱,感恩婆婆、感谢老师。

  

  这就是陈阿姨,朴实、自然的“内循环”。

  

  陈阿姨为什么舍得在孩子教育方面投资?

  

  因为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考上大学,才有可能,跳出农村,改变农民的身份,变为城市人。

  

  为此,她只能用卑微的身躯,廉价的劳动,节俭的生活,去兑换孩子学涯路上的垫脚石。

  

  一层一层向上铺,一直铺到了大学。

pixhey_181100304.jpg

用户名 Name
评论 Comment

相关内容

——
02

2021-04

护工陈阿姨的故事

  总理说:“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1000元。”    虽同在一个蓝天下,但由于城乡区别、族群区隔,我们对这六亿人的生存状况是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的。    由于母亲住院,我与护工陈阿姨接触后,好像城乡隔离之墙裂开了一道缝隙。    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这六亿人中的成员,看到了镶… [了解更多]

10

2021-03

上海出租车司机给一位CEO上的一堂MBA

  前言:最后到了机场,我给他留了一张名片,说:“你有没有兴趣这个星期五到我办公室,给微软的员工讲一讲你怎么开出租车的?你就当打着表,60公里一小时,你讲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钱。给我电话。”没等司机回话,我便走了。在飞机上,我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这堂生动的MBA课。    图片我要从徐… [了解更多]

10

2021-03

我把上海出租车司机给告了

前天从虹桥机场出来,打了辆出租车,目的地不远,下车的时候司机收了38。当时觉得不对劲,但因为匆忙,所以没来得及细究就支付了。回头想了想越来越不对劲,我测算了一下,明明也就是20来块钱,欺负我第一次来上海吗?估计是看出来了我对目的地不熟,所以讹我一笔。我决定投诉,一是因为价格不合理… [了解更多]

07

2021-03

上海的士票-上海轨交服务质量年度测评

  2020年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委托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作为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本年度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工作。    评价对象为上海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6号线、17号… [了解更多]

便利信息:各种票据使您乘坐汽车更加方便。[微信/:13480170058 ]许多朋友因为出差经常需要报销一些旅行费用,但出于某些原因,当他们回来填写表格时,他们发现自己由于匆忙而没有收到足够的票,无论是餐券还是车票,出租车票也不错!

地 址:天信有限公司

邮政编码:500800

电 话:13480170058

传 真:400-400-4000

手机:13480170058

邮 箱:2227824868@qq.com

投诉邮 箱:2227824868@qq.com